222.244.71.* 2016-12-24 09:22:45 |
  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,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,以集約、、綠色、可持續為方向,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,推動糧經飼統籌、農林牧漁結合、種養加一體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建設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。
  實施高標準糧田“百千萬”建設工程。以高標準糧田建設為平臺,統籌推進土地整治、中低產田改造、新增千億斤糧食規劃田間工程、小農水重點縣等項目建設,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,到2020年,建成6369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實施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略,結合基本農田劃定,依托產糧大縣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,重點打造36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范縣和30個省級高標準糧田示范方,建成一批優質現代化口糧生產基地。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,加強公共設施維護和統一管理,確保高標準糧田持續長久利用和發揮效益。深入推進糧食綠色高產創建。
  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。以現代畜牧業、特色農業、現代糧油產業為重點,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,推動產品加工增值鏈、資源循環利用鏈、質量全程控制鏈有機融合,強化科技支撐,擴大品牌影響,打造一批“全鏈條、全循環、高質量、益”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。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投入優勢產區,建設肉牛、畜禽、花卉、苗木、林果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,完善產業鏈配套體系。發展糧改飼和種養加結合型循環農業。培育大型倉儲、物流、加工等綜合型糧油企業,完善糧油倉儲、物流基礎設施。力爭到2020年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達到450個,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達到50個,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區域集群品牌。
 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。依托省轄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,以“菜籃子”為主,突出產業功能、觀賞功能和生態功能,率先建成30個以上省級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。按照服務城市、農游合一、管理要求,立足精細蔬菜、經濟林果和特色種養殖等產業基礎,大力發展生態景觀型、體驗參與型、高科技設施型、休閑觀光型、特色精品型等都市生態農業,加快建設規模化、品牌化都市生態農業園區。
  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推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,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,建設融合平臺,培育融合主體,創新融合方式。強化體驗活動創意、農事景觀設計、鄉土文化開發,大力拓展農業的生態美化、旅游休閑、文化傳承、健康養老、科普教育等功能,提高農業綜合效益。實施農村精品旅游線路和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培育計劃,建設一批特色旅游村鎮。積極發展規模種養業、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,推進生產、加工、物流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。到2020年,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%以上,建設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(市、區)。
  加強現代農業支撐體系建設。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。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,完善土地所有權、承包權、經營權分置辦法,探索土地信用托管擔保平臺建設,試點推動農村土地銀行發展,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,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。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,扶持發展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,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,培養生產經營型、專業技術型、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隊伍。改革農業補貼制度,推進農業“三項補貼”(農作物良種補貼、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)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試點,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,向種糧農民、新型經營主體、主產區傾斜。探索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、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、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,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,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。完善農業保險制度,鼓勵發展地方特色農業保險,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。加快農業科技及公共服務體制改革,建設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,推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。推進農業服務主體多元化、形式多樣化、運行市場化,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新型支農方式,支持經營性組織參與農業生產性服務。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,增強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。推進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,構建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。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,建立精準化自然災害防御體系,增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,加強基層氣象臺站建設,強化災害監測預警能力,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水平。
全文鏈接:http://zhengce.chinabaogao.com/nonglinmuyu/2016/0Q524UV2016.html |